谈芳韵自然是没有要和娘家划清界限的打算,最后还是收下了熏鸡。
何氏送谈芳韵去村口,谈晓兰就悄悄的对祖母说:“我给招弟的信,写的是让她在姑姑走的时候,给姑姑雇一辆车回去。”
老太太听完,紧紧的攥着谈晓兰的手,直说谈晓兰真是个贴心的好孩子。
谈晓兰也觉得自己真好,决定等爹爹回来了,一定要把这些事都告诉他,也让他也知道一下,他的闺女有多好!
……
腊月的日子过得缓慢又迅速,眨眼就要到小年了,但是爹爹还没有来信。
谈晓兰又开始等的心焦,准备再去一趟渡口,看有没有爹爹的来信。
好在年底去渡口的人多,跑牛车的也多了起来,不用非的起个大早才能坐上车。
谈晓兰到日头全部升起的时候,才从家里出来,在小路口等了没一会,就有一辆去渡口的牛车。
谈晓兰被车夫安排在后面,和一对母女挨着坐,坐好后,牛车没走几步,却又停了下来。
宴泽川的二嫂孙氏,还有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媳妇,两人气喘吁吁的上了牛车,被安排在了前面,坐下后,牛车继续前行。
她们俩没看到谈晓兰,谈晓兰和她们也不熟,就没有主动打招呼。
过了一会,孙氏喘匀了气,对一同上车的媳妇说:“慈姑,幸好咱俩跑的快,赶上这辆车了。”
慈姑也是刚喘匀气,“就是,上次咱俩眼看着一辆车过去,在村口愣是等了将近半个时辰才等到下一辆!”
想到上一次,两人越发觉得这一次幸运。
两人又说了点无关紧要的,慈姑突然轻轻撞了孙氏一下,问她:“你家老三相亲相成了么?”
她们俩声音虽然不大,但是毕竟是自己村里认识的人,慈姑问完,谈晓兰也开始好奇,宴泽川相亲成功了没有……
谈晓兰悄咪咪的蹭听宴泽川的八卦, 却没想到孙氏“嗐”了一声:“相什么成功呀,人家媒人介绍的姑娘,他根本就不去相看!”
慈姑好奇道:“怎么就不去呢?”
谈晓兰心里也默默的想:对啊, 怎么就没去呢?
孙氏摇头: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,反正不管公婆怎么说,他就是不去。”
慈姑:“你公婆托媒人的时候他怎么不说,都说了姑娘了, 他又不去,这算什么呀!”
孙氏有些讪讪的, 轻声道:“公婆是瞒着他托的媒人, 老三一开始就不同意。”
慈姑惊讶的不行, 趴在孙氏的耳边, 轻声道:“谁家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不稀罕媳妇, 你家老三怎么和别人不一样啊, 该不是有什么……”
孙氏拍了她一下:“想什么乱七八糟的呢!”
她们俩后来说的那些话, 谈晓兰就听不到了。
八卦听了一半, 谈晓兰心里也猜思起来宴泽川不去相亲的原因。
按着谈晓兰对宴泽川对了解, 他既识字又能挣钱, 模样长的还好,像他这样的少年,谈晓兰觉得普通的女孩其实有些配不上他的。
但是那是基于谈晓兰对他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, 得出来的结论。
实际上宴泽川现在的名声并不好,不受打听,家里条件也一般, 媒人给他说的亲事, 一定也没有特别出彩。
谈晓兰觉得宴泽川现在不相亲,应该是想等过个一两年, 手底下挣够了银钱,出了上洋镇这个小圈子,再找合适的姑娘成亲。
也有另一种可能,那就是他心里已经有了喜欢的人了,可能那是一位身份高贵的姑娘,他自知身份不相配,所以只能放在心里。
两个原因再各自细想一下,谈晓兰觉得还是第一个更有可能。
宴泽川之前还说要出门做生意,证明他早已经有要离开上洋镇这个地方的想法了。
去更广阔的天地,能找一门更好一点的亲事,他自然不会在自己不受打听的老家找。